爲什麼 Vivaldi 是最好用的桌面瀏覽器

以下都是轉載的文章,作者表示可以隨意轉載,不洗稿即可。我用 vivaldi 這瀏覽器快一年了,很好很強大,是我夢想的瀏覽器(我希望不重要的能全隱藏,包括地址欄;自定義強)

鑑於作者寫的很好了,我也不敢掠美自己再寫一差不多的。閱讀原文即可跳到其知乎答案,也希望各位點贊支持一下他,那答案到現在也就_幾百贊。_

寫在前面

我最初寫這篇文章的時候, chromium 內核的新 edge 還沒有正式推出, 網上充斥着對 chrome 的無腦追捧以及對其它 chromium 套殼瀏覽器的無腦貶低, 所以這不是一篇單純的安利文章, 這篇文章的目標實際上有以下幾點:

  1. 爲 chromium 套殼瀏覽器正名

  2. 諷刺 chrome 無腦粉

  3. 安利 vivaldi 的各種優點

在知乎上發了這篇文章之後, 有人覺得我前面寫得太長, 那你們也可以理解爲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懟 G 粉, 吹 Vivaldi 只是順便.

世界上最好用的桌面瀏覽器

作爲一個喜歡折騰的人, 在折騰過幾十種瀏覽器之後, 我還是認爲 vivaldi 是目前電腦端最好用的瀏覽器. 我不做 web 開發, 就從用戶角度來談.

我一開始會聊一下用戶們對於 vivaldi 等套殼瀏覽器常見的誤解和偏見, 然後正面談談 vivaldi 存在的一些問題, 最後纔開始列舉 vivaldi 的各種優點.

由於使用了相同的內核, 而且 chrome 的用戶基數最大, 所以我不可避免地要拿 vivaldi 和 chrome 做一些對比, 當然也會跟 firefox opera 等特殊產品做一點對比, 我內心嚴重偏向 vivaldi, 但還是會盡量做到全面公平.

(slant 上 chrome 與 vivaldi 的對比)

預防針

雖然只寫了個開頭, 但是根據經驗, 我大概猜得到一篇吹 vivaldi 的文章下面會出現怎樣的評論, 所以我在本文最開頭就來提前聊一下這些對於 vivaldi 以及其它套殼瀏覽器的誤解與偏見.

套殼瀏覽器都是流氓

這就是對套殼瀏覽器的典型偏見了.

我知道, 在相當多國內 Chrome 用戶眼裏, 那些使用國產流氓套殼瀏覽器的人都是未被 google 聖光洗禮的蠻夷羣體. 可是盲目死守 chrome、一提起套殼瀏覽器就只想得到那幾個國產流氓, 這不也是不願意接觸新事物的表現嗎?

選擇什麼當然是個人的自由, 但是說得刺耳一點, 如果使用瀏覽器非要有個鄙視鏈的話 (當然, 我知道這無聊透頂), 那 chrome 今天只能排在鄙視鏈的中間位置, 在向下鄙視國產流氓的時候, 上面還有其它鄙視者.

基於 chromium 的套殼瀏覽器並不是只有那幾個國產流氓瀏覽器, 還有 vivaldi, cent(百分), twinkstar(星願), modori, brave, new edge, yandex, SRWare Iron, Comodo Dragon, whitehat aviator 等等, 「套殼瀏覽器」不能和「國產流氓」劃等號, 即使在國產產品當中, 360 極速也是不流氓的.

雖然不敢自稱專家, 但至少世界上絕大多數桌面瀏覽器我都去認真使用和比較了, 而多數盲目鄙視套殼的人根本不願意嘗試一下.

爲什麼要用基於 chromium 的套殼瀏覽器? 爲什麼我不直接用 chrome ?

其實我很詫異, 爲什麼有那麼多人想不通這個邏輯.

vivaldi 確實使用了 chromium 內核, 這是事實, 但是根據這個「事實」, 並不能從邏輯上推導出「chrome 比 vivaldi 更好用」這種「結論」.

首先, 這些套殼瀏覽器, 到底是在給誰套殼? 其實是給 chromium 套殼.

而 chrome 也是在 chromium 的基礎上支持了一些商業收費插件, 做了一點優化, 從這個角度來說, chrome 其實也可以看成是 chromium 的一個套殼瀏覽器. 全球絕大多數用戶還是選擇 chrome 而非 chromium, 很多 Linux 用戶都要費勁去安裝 chrome, 還不是爲了這個附加的「殼」?

使用 chrome, 本質上依然是在使用一個套殼瀏覽器, 如果對 google 沒有什麼極端信仰, 並且其它公司的套殼瀏覽器的殼真的做得比 chrome 這個殼更好的話, 去使用它不僅不可恥, 反而很理智.

而 vivaldi 之所以在衆多套殼瀏覽器中被我認定是最好用的, 就是因爲這個「殼」套得實在是太好了, 至於好在哪裏, 後面會詳細說. 但如果要一句話總結的話也很簡單: chrome 在功能上是 vivaldi 的子集.

我知道你想說什麼, 別急, 往下看.

chrome 的各種擴展太好用惹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vivaldi 可以像 chrome 一樣使用所有擴展.

vivaldi 可以像 chrome 一樣使用所有擴展.

vivaldi 可以像 chrome 一樣使用所有擴展.

基於 chromium 的套殼瀏覽器也都可以使用這些擴展, 部分套殼瀏覽器無法使用少數幾個擴展, 比如 360 極速已經自帶了對新標籤頁的定製功能, 所以控制新標籤頁的擴展在 360 極速上就無法使用. yandex 既可以安裝 chromium 的擴展, 也可以安裝 opera 的擴展, 但是 opera 並沒有什麼獨佔的殺手級超優秀擴展, 畢竟開發者們的心思全在 chrome 和 firefox 上, 所以 yandex 對 opera 擴展的支持我個人覺得是白做了.

一個擴展不應該在 chrome 上能正常使用到了 vivaldi 上就失靈的, 除非這個擴展只認瀏覽器的名字 (UA).

那爲什麼不直接用 chrome 呢? 因爲 vivaldi 這個套殼瀏覽器的「殼」提供的功能實在是太棒了.

我知道你想說什麼, 看下一條.

你自帶的這些功能, 在 chrome 裏多折騰一下也可以做到鴨 !

不好意思, 做不到哦.

這一條是重點!

既然是套殼瀏覽器, 那麼這個「殼」到底提供一些什麼功能, 就很考驗設計者的思路了.

如果產品團隊只是把 adblock 這種已經很完善的擴展做成 built-in (opera 就是這麼做的, brave 其實也是這麼做的但是性質不一樣), 那這個 feature 是沒有任何吸引力的, 因爲別人只要自己安裝一個 adblock 就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也就是說, 在設計套殼瀏覽器自帶的功能時, 應該只考慮以下 3 類:

  1. 靠擴展或用戶腳本的接口和權限絕對無法實現, 需要對內核做出修改才能實現的功能

  2. 靠擴展或用戶腳本可以實現, 但是做起來比較困難或麻煩, 導致沒有哪個開發者願意去做的功能

  3. 有人做出了擴展或用戶腳本來實現, 但是實現得不好並且長期得不到改善的功能

比如 vivaldi 對 UI 的高定製性靠三方擴展是做不到的; 又比如鼠標手勢, 雖然鼠標手勢類擴展很多, 但是由擴展提供的鼠標手勢並不是全局生效的. 如果一個套殼瀏覽器自帶了全局鼠標手勢, 不管大小好歹算個優勢.

如果一個套殼瀏覽器提供的都是這種無法依賴擴展實現的功能, 而這些功能又對用戶有用, 那這個套殼瀏覽器在功能性上就是超過 chrome 的, 因爲人無我有, 人有我也有.

vivaldi 如果是個好產品, 市場份額怎麼這麼低? 難道用戶都傻?

vivaldi 在桌面端的份額只有 0.02% (作爲對照, chromium 也是 0.02%, 而 chrome 是 63.04%).

份額低是客觀事實, 關鍵是從這個事實中要得出什麼結論.

在任何領域, 一個產品是否能佔領市場受很多因素影響, 產品本身的好壞不能說不重要, 但遠不是全部. 更何況, 瀏覽器這個市場是被互聯網巨頭壟斷的, 嚴格來說並不算是一個信息充分開放可以充分競爭的市場. 絕大多數用戶並不是經過充分比較才選擇一個產品, 他們實際上是在互聯網巨頭們的生態圈內, 享用起了巨頭早已擺在他們嘴邊的產品.

當然, 背後沒有巨頭的支持也可以算做一個劣勢, 但這裏只是想說, 市場佔有率的高低並不能直接說明一個產品的好壞, 畢竟 chromium 也才 0.02%, 差不多隻有 IE 的 400 分之一, 難道 IE 比 chromium 強很多?

chrome 最大的問題是有牆

根本不是牆不牆的問題, 「不用翻牆就能使用全部功能」僅僅是各種套殼瀏覽器比起 Chrome 的衆多優勢中最不值一提的一個.

我喜歡 chrome 那樣簡潔的界面, vivaldi 太花裏胡哨

如果在網上看了一些 vivaldi 的截圖, 或者簡單嘗試一下 vivaldi, 很容易覺得這個瀏覽器主打的是花哨的界面, 但是 vivaldi 在界面上真正主打的不是「花哨」, 而是「可定製性」.

我自己就喜歡極簡的界面, 下面是用 chrome 和 vivaldi 打開同一個網頁的對比圖:

看着這兩張圖, 摸着良心說, vivaldi 是不是要簡潔得多?

絕大多數瀏覽器都會有兩條既難看又沒什麼用的標籤欄和地址欄, 只有 vivaldi 能提供這種外觀上的極致簡潔.

(firefox 即使在 57 版本之後也不是不可以隱藏, 只是麻煩一點, 方法見這個鏈接)

看到這個圖你可能已經沉不住氣了: 沒有標籤欄和地址欄的瀏覽器是怎樣使用的? 但是先彆着急, 後面會介紹到爲什麼標籤欄是雞肋, 爲什麼地址欄不需要常駐, 以及我在 vivaldi 中怎麼高效管理大量的標籤頁. 實事求是地說, 我的使用習慣遠比用光標在標籤欄和地址欄點擊要高效.

vivaldi 的功能太複雜, 我不需要那麼多的功能

選擇工具的時候講究的是功能覆蓋, 如果一個軟件提供了 99 個對我沒用的功能, 但是它獨家提供了 1 個對我至關重要的功能, 那我不可能不用它.

早些年的國內產品有點什麼功能恨不得全部列在界面上, 而功能更多的 vivaldi 卻可以輕易地設置成極簡界面, 對你沒用的功能根本不會干擾到你.

而且實際上, 即使是 chrome 提供的功能, 大多數人也根本沒有全部用到, 比如下圖中 chrome 自帶的幾個截圖命令, 還有 chrome://flags 裏的衆多功能, 大多數人都沒用到, 我也沒見有誰因爲這種原因棄用 chrome 啊.

chrome 的同步功能太好用惹

(不得不說, 百分瀏覽器在這方面做得比較聰明, 因爲直接使用 google 賬號登錄)

首先, 之所以要在瀏覽器上登錄一個帳號,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同步 設置 / 書籤 / 歷史 / 擴展 / 密碼 等東西, 從達到的結果上來說, 每個瀏覽器倒也沒有什麼不同 (除了連擴展設置都能同步的獵豹瀏覽器), 關鍵在於, 你要把這些信息交給哪家公司來幫你保管.

比如, 兩個 360 瀏覽器 (安全和極速) 也可以通過登錄 360 帳號來同步, 但我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登錄一個 360 帳號讓他們來保管和同步自己的信息, 因爲 360 這家公司在隱私方面並不是那麼令大家信任.

從衆多瀏覽器的隱私政策上看, vivaldi 的隱私政策乾淨得令人難以置信, 沒有摻雜暗坑. 相比之下, google 的隱私政策還是有那麼一點霸道, 也就是: 雖然我們不會泄漏你的信息, 但是會用這些信息來改善對你的廣告服務.

從技術上來說, vivaldi 同步的所有數據使用端到端加密, 在同步時會使用一個與帳號密碼不同的加密口令來做本地加密, 在另一臺設備上第一次同步解密的時候也需要這個加密口令, 所以 vivaldi 服務器上存儲的是加密的信息, 並且加密口令是由用戶自己保管, 這實際上相當於用一種更方便的方式達到了 firefox 那種強制二步驗證的效果. 很多雲服務都是既保管加密的數據又保管你的祕鑰, 這樣根本防不住 FBI 查水錶.

另外, vivaldi 甚至允許用戶手動清空服務器上的用戶數據.

所以, 儘管用哪家公司的服務都能達到多端同步的效果, 但是從隱私政策和技術上, vivaldi 是比較值得信任的, 並且在個人心目中比 google 更令人有安全感.

在登錄了 google 帳號的 chrome 瀏覽器中使用 google 全家桶可以免去很多登錄

並沒有.

假設你今天第一次使用 chrome, 在用 google 帳號登錄之後, 打開 gmail/youtube 等需要 google 帳號登錄的頁面, 可以免去手動輸入密碼. 是不是很方便鴨?

那換成其它瀏覽器會怎樣呢?

以 vivaldi 爲例, 如果你今天第一次使用 vivaldi, 在用 vivaldi 帳號登錄之後, 打開 google 首頁登錄一下 google 帳號並記錄密碼, 從今以後, 打開任何需要 google 帳號登錄的頁面, 也不需要再手動輸入密碼.

只要 vivaldi 同步了這個 google 帳號, 即使將來改用其它設備, 即使遇到一個之前沒用過的用 google 帳號做三方登錄的網站, 也不需要再手動輸入密碼.

瀏覽器是一個會長期使用的東西, 在這漫長的時間裏, chrome 的這個特性只能在第一次使用的那一天幫我節省十幾秒, 實在沒辦法把它當成一個值得一說的優勢.

Chrome 自帶全網頁翻譯功能, 別的套殼瀏覽器沒有

首先, 這種說法並不成立, Yandex 就內置了翻譯功能, 有一些國內瀏覽器也偷偷內置了它, 新 edge 現在也內置了微軟自家的翻譯產品.

在其它套殼瀏覽器中, 實在想要獲得這個功能也很簡單, 只需要安裝一個 google translate 擴展就行了, 而且用起來並沒有比內置的麻煩.

其實 chrome 的這個功能的本體就是 Google 翻譯, 其它基於 chromium 的套殼瀏覽器之所以沒有內置這個功能, 那是他們沒有 Google 公司的授權. chromium 是一個開源項目, 而 Google 翻譯不是.

我挺想吐槽一下這個雞肋功能.

以我的外語水平來說, 內置的翻譯功能基本就是累贅, 我頂多偶爾查下生僻單詞. 即使別人需要一個機翻工具, google 的翻譯也是真的不怎麼樣. 我不太清楚翻譯其他語種有哪些更好的替代品, 但至少英譯漢 google 做得是真差. 我隨便舉個例子, 「all ears」, 微軟翻譯能準確地翻譯出「洗耳恭聽」這個意思, 而 google 給出的翻譯是 「全耳」.

人生太短, 並且重要的時刻稍縱即逝, 我們沒空等 google 的翻譯模型慢慢訓練, 人爲優化過的翻譯工具不香?

很多油猴腳本的選中翻譯效果比 google 翻譯強多了, 在偶爾需要查詢選中生僻詞的時候, 既有音標, 又有釋意, 還有例句, 而我用 google translate 來查單個詞彙, 除了一個釋意之外什麼都沒有. 實際上要查生僻詞的話, 用 Collins 之類的專業英英詞典比這堆機器學習翻譯工具強多了, 網上已經有這些詞典現成的油猴腳本.

雖然我不能干涉別人什麼, 但我還是建議不要用全網頁翻譯, 查查難句和生僻詞就夠了, 如果你說不夠, 那你還上什麼外文網站? 全網頁翻譯是真的極其不通順, 看起來比原文還費勁. 我試用 yandex 的時候還經常用到這個功能, 因爲 yandex 的各種官方頁面全是俄語, 我一個詞都看不懂. 自從我不用 yandex 了, 這個翻譯功能我一次都沒再用過. 我也不知道那些很依賴這個功能的人到底是什麼情況, 難道經常都在逛一些完全看不懂的小語種網站?

好吧, 扯遠了. 總之, 在 vivaldi 中想要 chrome 自帶的那種全網頁翻譯效果的話, 只需要安裝一個 google translate 擴展就行了, 但更好的選擇是微軟的翻譯擴展.

瀏覽器能用就行, 我不想折騰

是否折騰跟選擇哪個瀏覽器沒有必然聯繫, 即使一個產品提供了再高的可定製性, 用戶也有不折騰的自由.

但是考慮到不同用戶可能會出現的不同特殊需求, 以及一些特殊國情, 越是不想折騰的人, 越應該使用自帶功能大而全的套殼瀏覽器.

用了一段時間 vivaldi, 最後還是回到了 chrome

這種言論很常見, 並且原因基本都是較早版本的 vivaldi 某項功能缺失或者 bug, 建議先試試最新版的 vivaldi , 可能會有改觀.

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同時使用多個瀏覽器, 現在已經找不到任何回到 chrome 的理由, vivaldi 沒有 google 那麼龐大的基業, 也許在將來某一天會涼涼, 但在那之前我可以先爽幾年.

我在 chrome 裏有很多東西不想遷移

我並不鼓勵任何人從 chrome 遷移到 vivaldi (當然, 這個遷移過程既不難也不費時), 因爲我不能替他人做選擇.

但我在這裏主要想說的是, 可能有人會覺得數據遷移麻煩, 所以沒有遷移意願, 但這並不意味着 chrome 作爲一個產品比 vivaldi 更優秀, 特別是在理念上.

我是開發者, 必須用 chrome

拿現在使用了 chromium 內核的新 edge 來說, 它的開發者工具是在原版的基礎上增了一些方便的功能的, 並且其內核版本比 chrome 還新, 假如這個開發者還用着 windows, 不知道爲什麼非得選 chrome? 遇到上峯要求兼容 IE 的時候, 你真的能說出我就是不做?

說得好, 我選擇 chrome

雖然不太喜歡這種毫無邏輯找認同的言論, 但選擇什麼畢竟是別人的自由. 即使一個人對 google 有超出理性的信仰, 別人也不能說什麼.

在一個產品已經統治了市場的情況下, 一個新產品即使比老產品有一些優勢, 如果這種優勢不是壓倒性的, 大多數人也不會有動力去更換, 這是很正常的規律.

我並不指望安利很多人, 但是人們應該對 vivaldi 有一個公正的評價.

vivaldi 的缺點

把缺點放在優點前面說, 能接受缺點的話再往下看優點吧.

早期的版本有一些 bug

從較早版本開始使用 vivaldi 的人應該都有體會, 早期的版本有一些小 bug, 比如觸摸板有時候會無法使用, 偶爾會崩潰.

到了今年下半年, 這些小問題基本都修掉了, 我用的時候沒有再遇到什麼 bug.

任何 chrome 以外的競品都會被 google 打壓

這是所有 chrome 以外的瀏覽器都面臨的問題, 這當然不是 vivaldi 本身的鍋, 但這個問題畢竟存在, 可以算做一個劣勢拿出來講.

國內用戶不會感受到, 但 google 在 gmail youtube 等網頁上制裁過 firefox, edge, brave, 以及 vivaldi. 其中 brave 已經動了 google 的廣告蛋糕, 制裁行爲完全在意料之中.

制裁的方式呢, 要麼使自己的網頁在這些瀏覽器上無法正常使用, 要麼彈出一個提示, 親切地建議用戶下載 chrome.

爲什麼他們非要讓用戶用 Chrome 呢? 如果人們使用其它瀏覽器而非 chrome, 那 google 就只能收集到用戶使用 google 旗下的網頁的數據, 而如果人們使用了登錄了 google 帳號的 chrome, google 就可以收集到用戶全部的上網記錄.

google, 收集這些數據目的是什麼呢, 表面上的說法是「爲了更好地給您提供服務」, 實際上無非是爲了更精準地提供廣告.

我自己沒有在 firefox 以外的瀏覽器上遇到這些窘境, 但是很難說 google 將來哪一天又會開始搞這種小動作. 也許在將來某一天, 人們又會突然發現 gmail youtube 等網站無法在 chrome 之外的瀏覽器里正常使用, 真到了那個時候我應該也會被迫臨時開一下 chrome, 但我不會爲了這種極端特殊時期把 chrome 作爲主力瀏覽器, 因爲這會犧牲我平時的體驗, 就像下暴雨的時候我也許會穿一下雨靴, 但平時不可能天天穿雨靴.

內核版本沒有 chrome 新

在寫本文的時候, vivaldi 和 chrome 的內核版本分別爲:

vivaldi: 84.0.4147.108

chrome: 84.0.4147.125

雖然版本稍微落後一點點, 不過 vivaldi 的內核版本已經算是很新的了, 對非開發者來說沒有什麼影響. 畢竟, 即使某名字不可說的自主國產瀏覽器還在使用很老很老的內核, 我在試用這種遠古內核瀏覽器的時候也沒感受到用起來有什麼區別.

vivaldi 的優點

終於要開始介紹 vivaldi 的一些優點了, 也就是 vivaldi 的「殼」所提供的功能 (以及一些功能之外的東西), 下面這些功能多數都無法靠擴展完整地實現, 有一部分功能理論上能用擴展完全實現, 但是現有的擴展實現得都不太好, 套殼瀏覽器的存在必要性就體現在這裏.

界面高度可定製性

重要的事情先強調三遍:

界面可定製性高不等於花裏胡哨!

界面可定製性高不等於花裏胡哨!

界面可定製性高不等於花裏胡哨!

當然, 要花裏胡哨也是可以的。

但我一般還是喜歡設置成這樣的極簡界面:

我沒有發現其它任何瀏覽器可以做到像 vivaldi 這麼簡潔, 哪怕是 modori 也不行, 57 版本之前的 firefox 也許可以, 但遠沒有 vivaldi 這麼容易.

這裏有必要先把因果關係給澄清一下: 並不是因爲 vivaldi 有隱藏標籤欄和地址欄的功能, 所以我開始削足適履刻意不使用它們; 相反, 正因爲我以前就覺得這兩個東西很雞肋, 所以才選擇了可以隱藏它們的 vivaldi.

即使在以前我把 chrome 或 firefox 當主力的時候, 我也基本不會用光標去點擊標籤 / 地址 / 擴展圖標.

先說說地址欄吧. 現代瀏覽器裏的地址欄, 看似簡單, 實則集成了很多功能: 它可以輸入地址, 可以選擇地址的打開標籤, 可以直接進行搜索, 可以顯示搜索建議, 可以過濾歷史記錄...

但是! 不管地址欄再怎麼有用, 我根本不需要它一直顯示在那裏. 因爲真到了要使用地址欄的時候, 我簡簡單單按個快捷鍵就可以直接聚焦到地址欄, 常見的主流瀏覽器一般是 ctrl lctrl kctrl e 三個快捷鍵, 用途有些微區別, 不再贅述.

在 vivaldi 中, 真到了要使用地址欄的時候, 我左手一按快捷鍵, 就可以聚焦到一個臨時的懸浮地址欄上:

之後正常地使用地址欄就好了, 這個懸浮地址欄用完就會自動消失, 並且我用快捷鍵聚焦比用光標去點擊要方便得多, 而且 Vivaldi 還有快捷命令面板來代替地址欄 (見下一節), 所以我沒什麼理由讓整個地址欄永久顯示在那裏.

然後是地址欄右邊的擴展圖標. adblock 這種擴展的圖標上會顯示數字, 但那個數字顯然沒有查看的價值; check plus for gmail 我只是看中它的提示功能, 我一收到郵件提示就會跳轉到 gmail 網頁去進行操作; 有一些擴展需要極其頻繁地激活, 比如以前我在 chrome 中高頻使用的 steward, 這種擴展我會給它分配一個順手的快捷鍵, 也不會去用光標點擊它. 所以這些擴展圖標我也不需要一直顯示.

這就是我隱藏整個地址欄的理由. 接下來是標籤欄, 爲什麼我說標籤欄沒用, 以及我怎麼管理幾十上百個打開的標籤, 下面馬上會講到.

萬能的快捷命令 (quick command)

快捷命令面板的存在是我隱藏標籤欄的第一個理由.

在 vivaldi 中, 按下 f2, 可以打開 vivaldi 的快捷命令面板, 我把這個的快捷鍵改成了 M-x.

快捷命令面板可以做很多事情, 包括:

可以說有了這個全局的 quick command, 很多擴展都可以不用去折騰了.

要在大量標籤頁中快速跳轉, 但是標籤欄太擠, 根本無法用光標點選, 怎麼辦? 呼出命令面板, 既可以手動選擇, 也可以輸入關鍵字過濾. 這是我管理大量標籤的第一個簡單途徑, 後面還有別的手段.

不知道瀏覽器的某個功能在哪找? 不知道某個命令的快捷鍵是什麼? 直接在命令面板裏面輸入名稱就行了.

要打開書籤和歷史記錄裏的內容? 直接呼出打開命令面板, 輸入網址或名稱的關鍵字來篩選.

想用 Google 搜索某個關鍵字? 呼出命令面板, 輸入要搜索的內容就行了.

什麼叫不折騰? 這才叫不折騰.

和 vivaldi 的快捷命令類似的擴展是 steward, steward 功能很多, 但是 steward 用起來沒有 vivaldi 原生的快捷命令面板這種統一感和流暢感, ui 也沒有這麼美觀. 實際上在我用 chrome 的最後一段時間裏, 已經完全用 surfingkeys 的 t 快捷鍵來代替 steward 了.

天下第一的多標籤頁管理 !!!

打開幾十個標籤頁時, chromium 系的瀏覽器的標籤欄會縮成一團; firefox 爲了避免這個問題, 選擇了固定標籤長度, 然後產生一個極長的標籤欄, 需要靠左右滾動來查看所有的標籤頁, 還是很不方便.

這兩種標籤欄, 在打開的頁面很多時, 都形同殘廢. 多標籤管理是一個頑疾, 多數瀏覽器只能依靠一些質量參差不齊的擴展來解決.

拋開具體的某個瀏覽器或某個擴展, 我曾經希望擁有的多標籤管理功能是這樣的:

  1. 一個能快速呼出的搜索框, 在這裏可以通過輸入地址和標題關鍵字來過濾標籤頁.

  2. 可以使用快捷鍵在當前打開的標籤頁裏精準又簡單地跳轉.

  3. 一個既能快速呼出也能常駐的標籤列表, 這個列表的 context menu 功能要全, 既可以自動根據域名建立標籤組, 也可以手動分組, 並且這個列表最好以側邊欄的形式存在.

  4. 快速休眠所有標籤頁, 或者某一組標籤頁, 減少資源佔用.

不借助任何擴展, 這 4 點 vivaldi 全部做到了. 只有第 2 點還沒有達到完美的程度, 所以還需要靠 surfingkeys 來補充. 如果用上了 vivaldi, one tab 和 Aerys 這類擴展可以徹底丟掉了, toby 如果不需要同步多個 session 的話也可以丟掉了.

chrome 和 firefox 即使加上所有擴展, 也無法達到 vivaldi 在無擴展狀態下的多標籤管理體驗, 百分瀏覽器比它們倆多一個原生的下拉標籤列表, 但是沒有進一步的功能, 還不如使用 Aerys.

可視化的標籤循環模式

要使用快捷鍵在當前打開的標籤中跳轉, 做得最好的是 surfingkeys 這個擴展的 T (大寫) 快捷鍵, 但 vivaldi 本身的快捷鍵我有時候也會用, 比如在擴展失靈的 chrome:// 頁面裏.

幾乎所有瀏覽器都可以按 ctrl + tab ctrl + shift + tab 在當前打開的標籤頁中切換, 但是這種切換往往不夠靈活, 只能按照頁面在標籤欄上的排列順序來切換.

而 vivaldi 增強了這個快捷鍵, 按下 ctrl + tab 的時候, 既可以設定成按照標籤的順序來切換, 也可以按照最近使用的順序來切換. (firefox 也可以, Chrome 不靠擴展無法做到)

firefox 在使用 ctrl + tab 來切換頁面時會顯示每個頁面的縮略圖:

vivaldi 也提供了這種視圖, 不過在標籤頁太多時, 這種視圖看起來也很費力, 所以 vivaldi 還提供了另一種由列表和縮略圖構成的視圖, 有點類似於 vscode 中按下 ctrl+tab 時產生的效果, 只不過旁邊多了個縮略圖:

vivaldi 的快捷命令面板中的列出的標籤是按照每個標籤在標籤欄中的順序排列的, 也可以輸入關鍵字過濾, 而 vivaldi 的 ctrl+tab 可以設置成在最近使用的標籤中切換, 又有縮略圖預覽. 只要不是重度用戶, 光靠 vivaldi 的快捷命令面板和 ctrl + tab 兩個功能就完全可以丟掉標籤欄了, 而 vivaldi 的標籤管理功能還不止這樣.

標籤側邊欄

標籤側邊欄, 是我在 chrome 中一直都想要的功能. 書籤側邊欄擴展挺不錯的, 但是標籤側邊欄一直沒有什麼比較好的實現, 唯一實現了這個功能的擴展長這樣:

有標籤側側邊欄了, 可以搜索過濾, 甚至可以給標籤分組, 但是這個擴展必須新建一個窗口來顯示側邊欄, 實在是接受不了.

相比之下, vivaldi 自帶的標籤側邊欄就很好用了:

除了 UI 上列出來的功能之外, vivaldi 的標籤側邊欄還可以通過拖動標籤來方便地新建標籤組, 比在擁擠的標籤欄上拖動要方便.

我給側邊欄設置了順手的快捷鍵, 以便快速呼出與隱藏. 前面已經有了標籤循環和快捷命令面板, 現在又加上了標籤側邊欄, 管理幾十個標籤已經相當方便, 這還是沒加上 surfingkeys 擴展的狀態. 即使沒有徹底解決多標籤管理問題, 但至少標籤欄到了這裏已經徹底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標籤組功能

標籤組對重度用戶來說是一個方便的功能.

chrome 現在也有標籤組功能了, 可以在 chrome://flags 頁面裏啓用, Chrome 的標籤組現階段非常簡陋, 僅僅是在本來就擁擠的標籤欄上加了幾個彩色的 separator 圖標而已, 而且標籤組的創建刪除移進移出等一系列操作都極不方便, 再加上 toby 擴展的存在, chrome 的這個標籤組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卵用, 非常令人失望. 這種設計的出發邏輯就不太合理, 再做下去也很難有改進空間.

而 vivaldi 的標籤組不僅在 UI 上做得很用心 (在標籤欄上徹底聚合, 可預覽縮略圖), 而且與 vivaldi 自帶的其它功能結合後帶來了更多的便利.

兩種標籤組聚合方式

vivaldi 可以創建標籤組, 創建的形式有兩種, 一種是手動將某幾個標籤拖成一組 (就像在手機上給 app 分組一樣), 也可以自動把域名相同的標籤聚合到同一組.

當同一個網站有多個標籤被打開時, 在其中任何一個標籤上右鍵, 選擇按照域名分組, 就可以把這個網站的所有標籤聚合到同一組.

按照域名自動分組時, 不需要動用光標, 呼出快捷命令, 調用新建標籤組命令就行了, 如果使用它的頻率真的較高, 也可以爲這個命令綁定快捷鍵.

標籤組平鋪視圖

加入標籤組的多個標籤可以平鋪顯示, 效果如下:

這個功能有什麼用呢, 比如在用網頁 gmail 給人回信的時候, 可以把對方的信件或者參考資料跟回信編輯框平鋪顯示, 或者把兩個需要左右對照的頁面平鋪顯示.

如果你沒有多個顯示器, 系統本身的分屏功能是難以應付三個以上頁面的. 而使用標籤組平鋪功能就可以自動平鋪多個網頁, 無需把標籤拖到新窗口再借助窗口管理器來做這件事.

休眠標籤

vivaldi 可以一次性休眠所有標籤, 也可以休眠某個標籤組, 這樣可以降低內存佔用. 在標籤欄和側邊欄都可以進行這個操作.

有了休眠標籤功能, 有了域名自動分組, 有了整齊排列的標籤側邊欄, 完全可以徹底拋棄 one tab 這種雞肋擴展.

標籤功能與側邊欄的集成

如果要對標籤進行手動分組, 不可避免地要用一下光標來拖動, 這個時候, 去擁擠的標籤欄拖動標籤顯然是不方便的, 好在 vivaldi 的標籤側邊欄也可以完成這個任務.

在標籤側邊欄中把一個標籤拖到另一個標籤上, 就可以創建一個標籤組.

標籤組的其它所有操作 (按照域名自動分組, 平鋪, 休眠標籤組等等) 也都可以在標籤側邊欄中完成, 整體感非常強, 三方 side bar 做不到這麼方便.

多臺設備同步會話

vivaldi 可以極其方便地可以訪問其它設備上處於打開狀態的標籤頁, 如果你在公司或者實驗室裏打開了一堆標籤但是沒來得及看完, 回去之後可以直接繼續瀏覽它們, 不需要假借書籤或者歷史記錄.

firefox 在這方面做得就更好了, 不僅可以訪問其它設備上打開的標籤, 還可以把當前瀏覽的標籤直接發送到指定的設備上.

換成 chrome 的話, 在同樣的場景下, 就只能去 history 和 recent 記錄裏面找這些標籤了.

這個功能無法靠不提供獨立同步服務的擴展來實現, 因爲擴展保存的數據如果靠 chrome 本身來同步的話, 有大小和頻率的限制. 並且, vivaldi 原生的標籤同步已經這麼方便, 除非是超重度用戶, 否則完全沒有必要使用 toby.

會話保存功能

vivaldi 自帶會話功能, 可以保存當前打開的標籤, 不必再去折騰 Freezetab 或是 toby 等擴展.

標籤欄的細節

我自己的標籤欄平時是隱藏的, 因爲我覺得標籤欄是個很雞肋的東西, 但 vivaldi 的標籤欄畢竟還是有一些匠心在裏面的, 姑且介紹一下.

鼠標滾輪滾動切換標籤

當光標停留在標籤欄上的時候, 可以直接使用鼠標滾輪來切換標籤. 可以理解爲用鼠標滾輪上下來實現 ctrl + tab 和 ctrl + shift + tab.

觸摸板手勢

類似上一條, 當光標停留在標籤欄上的時候, 也可以使用系統級的翻頁觸摸板手勢來切換標籤頁. 可以理解爲用觸摸板手勢上下滑動來實現 ctrl + tab 和 ctrl + shift + tab. 不過靈敏度似乎設置得不太合理.

關閉標籤的鼠標操作

既可以像 chrome 一樣按鼠標中鍵來操作, 也可以啓用雙擊關閉標籤頁的功能, 可以在沒有鼠標只有觸摸板的情況下用用.

當然了, 不管哪一種都沒有 ctrl + w 或者 vim 類擴展的 x 方便.

縮略圖

光標停留在某個標籤上的時候, 可以顯示該頁面的縮略圖. (可選功能)

隱藏標籤頁上的關閉按鈕

對於那些無論如何都想要使用標籤欄的人來說, 如果標籤開得太多, 每個標籤會變得很窄, 此時用光標去選擇某個標籤, 很容易點到關閉按鈕, vivaldi 可以把這個關閉按鈕隱藏, 避免誤關.

單鍵快捷鍵

如果你沒有像我一樣使用 vim 類擴展的話, 還可以在 vivaldi 中啓用單鍵快捷鍵.

大多數軟件的快捷鍵一般都是 ctrl + xxx command + xxx 這種形式, 需要以修飾鍵作爲前綴, 比如在 Mac 版 vivaldi 中, 打印的快捷鍵是 command+p, 可是, 如果瀏覽器並沒有聚焦到某個某個輸入框中, command 這個修飾鍵顯得很多餘, 可不可以只按一下 p 來完成打印任務呢?

當然可以! 在 vivaldi 中, 只要啓用單鍵快捷鍵, 然後把 打印 命令綁定到 p 上, 就可以實現只按一個字母或數字鍵來調用 vivaldi 瀏覽器提供的命令.

把高頻操作綁定到單鍵快捷鍵上, 可以緩解手部肌肉的壓力, 極大提高效率.

Shortkeys 這樣的擴展雖然可以實現非全局的單鍵快捷鍵, 但是有個很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即使可以把命令綁定到單鍵上, 支持的命令還是太太太少了.

快捷鍵修改方便

firefox 和 chrome 修改快捷鍵不太方便, shortkeys 這種支持的命令很少的擴展也很雞肋; 360 極速和百分瀏覽器等 chromium 套殼瀏覽器提供了方面的界面來修改快捷鍵, 但還是遠不如 vivaldi, 主要體現在:

  1. vivaldi 有傻瓜式的設置界面來方便地設置快捷鍵

  2. 相比起其它自帶命令比較少的瀏覽器, vivaldi 可以爲超過 100 個自帶命令綁定快捷鍵. 這 100 多個命令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 vivaldi 的「殼」, 所以 shortkeys 這種擴展無論如何也達不到 vivaldi 的效果.

  3. vivaldi 可以爲一個命令綁定多個快捷鍵

  4. vivaldi 可以啓用單鍵快捷鍵

空間導航與焦點循環

很久之前 firefox 就有 vim 類擴展, 使用戶可以用類似 vim 的方式在瀏覽器中完成全部操作, 不僅比用光標點擊輕鬆, 而且效率非常高. 現在我在 vivaldi 中用的是 surfingkeys.

但是這類擴展有個問題, 即使對非常熟悉 vim 的人來說, 使用這類瀏覽器擴展也需要一段時間的學習適應, 因爲瀏覽器的命令和文本編輯器還是有很大不同, 這種門檻直接攔住了很大一部分用戶.

而在 vivaldi 中, 即使你玩不轉這類擴展, 也可以用稍微簡陋一點的方式來做到全鍵盤操作.

這就是所謂的空間導航功能. chrome 中也可以通過按 tab 鍵在頁面元素中循環, 但是這種循環是單向單步的, 並不怎麼方便. vivaldi 進一步挖掘了這個功能, 啓用空間導航之後, 使用 shift 加方向鍵就可以在頁面元素中跳轉.

這種方式的效率遠遠比不上 vim 類擴展, 但肯定是比把手離開鍵區去碰鼠標要高效的.

用擴展實現這樣的效果在技術上講沒有難度, 但是暫時沒發現有這類擴展, 畢竟真正的純鍵盤黨當肯定首選 vim 類擴展.

可以請求手機頁面的側邊欄 web 面板

vivaldi 側邊欄的 web 面板也可以打開網頁, 在這裏打開的頁面會默認請求手機版. 這裏最適合用來打開 facebook 這樣的網頁, 比 opera 的內建面板要自由, 我以前還遇到過一個只注重手機用戶的網站, 在電腦上打開的時候頁面元素會顯示不全, 此時, vivaldi 的這個功能就派上用場了.

firefox 有一個插件叫 Twitter as sidebar, 作用是在側邊欄中打開 Twitter, 而在 Vivaldi 中, 你可以在側邊欄面板中打開多個任意網頁, 不止是 Twitter.

即使不需要手機 UA, 在需要一個方便呼出隱藏或者左右對照的側邊網頁的時候, 這個 web 面板也相當方便, 比如說我會經常在側邊欄中打開我的 tiddlywiki:

鼠標手勢 / 搖桿手勢 / 觸摸板手勢

vivaldi 自帶全局鼠標手勢, 它的特殊亮點有兩個, 一個是搖桿手勢, 另一個是觸摸板.

搖桿手勢指的是, 在使用鼠標的時候, 不需要繪製圖案, 只需要快速連續按下鼠標的左鍵和右鍵, 就可以觸發「前進」功能, 「後退」則是先右後左. 雖然我不用鼠標, 但是這個搖桿手勢的手感真的很棒.

觸摸板也可以使用 Vivaldi 的全局手勢, 按住 meta 鍵就可以使用自己定義的觸摸板手勢.

而手勢類擴展是無法全局生效的.

方便地自定義字體

以前很多瀏覽器裏想改個字體是很麻煩的, 直接上 vivaldi 的設置界面截圖:

注重極致細節的閱讀模式

vivaldi 可以爲部分頁面打開簡約美觀的閱讀模式, 下面是豆瓣上的一篇文章打開 vivaldi 閱讀模式前後的對比圖:

只是這樣看起來好像有點平平無奇, 但是 vivaldi 提供了兩個特別講究的選項: 襯線字體和豎排文本.

關於襯線字體, 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有了解, 簡單來說, 襯線就是筆畫起始處有多餘的修飾部分, 西文和中文都有無襯線字體和有襯線字體, 有襯線字體一般更適合用在正文中, 無襯線字體一般適合做標題. 它們的區別可以看下圖:

在傳統印刷中,襯線字體用於正文印刷, 因爲襯線體在筆畫開始和結束的地方有筆鋒,可以反映出筆畫的走勢及前後聯繫,使得前後文有更好的連續性,所以適合用在正文當中。

無襯線字體筆劃粗細基本一致,沒有襯線的裝飾, 所以單個字符更突出, 常用於標題、導語、標誌等。

即使是專門的閱讀類產品, 絕大多數都沒有考慮到襯線字體這個細節, 而 vivaldi 的閱讀模式可以選擇字體是否有襯線, 這個極致細節在我心中是極大加分的.

vivaldi 閱讀模式的另一個極致細節就是豎排文字, 畢竟世界上有些國家的文字是可以豎排的! 同樣是上面那篇文章, 改成豎排模式看看效果:

沒有標籤欄與地址欄, 簡潔到極致的 UI, 用 Black and Red ScrollBar 擴展美化過的滾動條, 再加上古典方式的豎排文字, 這顏值也太高惹.

小窗播放

現在 Vivaldi 自帶了 pop out video (小窗播放, 畫中畫) 功能, 很多套殼瀏覽器早就有了這個功能, Firefox 現在也有了.

而 Chrome 的小窗播放很麻煩, 而且不能直接置頂, 靠擴展實現這個功能是非全局的, 一旦切換到瀏覽器之外的其它應用就無法顯示.

乾淨的隱私政策與加密同步

前面已經提過了, vivaldi 的隱私政策乾淨, 並且同步的數據都通過用戶設置的口令進行本地加密再上傳服務器, 用戶甚至可以手動清空服務器端的用戶數據, 數據隱私有保障

自帶 markdown 筆記功能

vivaldi 的側邊欄自帶簡單的 markdown 筆記功能, 在網頁中和快捷命令中也可以快速地把網頁上的文字或者突然想到的靈感新建爲筆記.

在全屏筆記模式下, 這個 markdown 筆記界面很像一個真正的筆記軟件了, 而且在 markdown 之外還增加了富文本模式.

自帶歷史記錄統計功能

我不怎麼用到這個功能, 但對需要統計歷史的人來說, 又少了一個需要折騰的擴展.

同步服務無需科學上網

雖然會花這麼長時間看到這裏的人肯定不至於被牆擋住, 但不用翻牆好歹算個小優勢吧.

vivaldi 不會總是詢問是否將自己設置爲默認瀏覽器

如果有一個瀏覽器, 只要它沒有被設置爲默認瀏覽器, 就會時不時的在啓動時詢問你, 建議你將它設置爲默認瀏覽器, 你覺得煩不煩人?

而且這個啓動詢問無法徹底關掉, 你覺得這是不是流氓?

你猜猜, 是哪個國產套殼瀏覽器這麼流氓?

是 chrome.

我現在已經不把 chrome 做爲主力使用了, 爲了給這篇文章截一些圖, 在這幾天又打開了 chrome, 我不知道這個提示的頻率是怎麼設定的, 反正在這短短几天裏就出現了不下 10 次. 國產瀏覽器的流氓彈窗出現的次數都沒你多.

正像前面提到的, 除了反覆詢問用戶這種微不足道的事, google 還通過在 gmail youtube docs 等網頁上做手腳來制裁打壓其它瀏覽器, 以此來鞏固 chrome 的份額. 不光是內核不同的 firefox, 即使是 chromium 內核的套殼瀏覽器也躲不掉這種冷箭.

vivaldi 和 firefox 都可以徹底關掉每次啓動時的詢問, 一些 chromium 內核的套殼瀏覽器也都提供了這個選項, 甚至連人家 360 極速瀏覽器都可以禁用每次啓動時檢查是否爲默認瀏覽器, 我知道它是世界之窗團隊做的, 但現在畢竟屬於 360 公司啊.

而 chrome 卻沒有提供徹底關掉這個提示的選項, 如果沒有把 chrome 設爲默認瀏覽器, 它就隔三差五地在啓動的時候提醒用戶將自己設置爲默認瀏覽器.

那些只用 chrome 沒有同時測試多個瀏覽器的用戶, 可能感受不到這一點, 反正我覺得一個瀏覽器總是問這個挺煩人的, 這種行徑不是在向國內流氓軟件靠攏嗎?

借用很多 chrome 用戶愛說的一句話來反過來批評一下 chrome: 一個瀏覽器就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去做瀏覽器該做的事, 不要總是找存在感, 不要耍流氓.

雜談

最後扯點閒話吧.

vivaldi 的理念

說到 vivaldi 的設計理念, 我覺得一是功能全面, 二是高度可定製性, 有點像 Emacs.

我沒有對於「輕量級」的執念, 只要這些功能不污染 UI, 我會優先選擇功能更全面的產品.

而且瀏覽器這個東西... 真的輕不起來, 看看 modori 就知道.

性能玄學

有沒有必要去過度追求更低內存和 CPU 佔用以及更快的速度, 這裏先不評價.

但我使用了很多瀏覽器之後的感受是, 57 版本之後的 firefox 也好, 所有基於 webkit 內核的瀏覽器也好, 所有 chromium 的套殼瀏覽器也好, 在資源佔用上真的感受不出什麼差距 (主觀上).

chrome 和 firefox 哪個資源佔用更大一直有爭議, 我感覺兩邊也就半斤八兩吧.

有一些 chromium 內核的套殼瀏覽器, 比如百分瀏覽器, 號稱在資源佔用上做了一定優化. 第一次打開它時, 在裸奔狀態下, 佔用內存看上去是很低, 但是一旦開始正常使用, 內存依然飆升到 Chrome 的水平.

不管是老 edge 和 safari 這種功能簡單的系統親兒子, 還是 Midori 這種閹割到極致的瀏覽器, 只要頁面開得多, 資源佔用依然不小.

而且同一個瀏覽器在使用過程中, 資源佔用的波動也是很大的, 所以兩個瀏覽器之間其實不好做橫向比較. 如果要比較兩個瀏覽器, 我會比較很多方面, 但是資源佔用情況我不會去糾結, 除非它高得特別離譜.

速度也是一樣. brave 剛出來的時候號稱比各路主流瀏覽器快 3 倍以上, 但是真正用過就知道是扯淡. 每個主流瀏覽器的速度究竟誰快誰慢, 網上可以找到很多既不全面又不嚴謹的測評, 反正我是真的感受不出來它們的速度有什麼區別, 除了 IE ͡° ͜ʖ ͡°

vivaldi 適合什麼人羣

  1. 追求極致簡潔的人

  2. 追求花裏胡哨的人

  3. 喜歡折騰軟件的人

  4. 討厭折騰擴展的人

  5. 離不開高質量擴展的人

  6. 忍不了低質量擴展的人

  7. 喜歡 chrome 優點的人

  8. 討厭 chrome 不足的人

  9. 重視數據隱私的人

  10. 看不慣互聯網巨頭壟斷的人

  11. 標新立異 (中性詞) 的人

  12. 追求極致使用體驗的人

體驗的對比

最後反向思考一個問題: 拋開曾經的輝煌與情懷, 對非開發者來說, 今天的 Chrome 比 Vivaldi 強在哪?

實際上 chrome 的優勢在前面也說過了, 但細數一下, chrome 比起套殼瀏覽器的優勢幾乎全都是 google 的強勢地位帶來的, 而其它 chromium 套殼瀏覽器的優勢則來自於產品本身的功能.

以 google 如今在互聯網世界的地位, 使用 chrome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用戶不會遇到莫名其妙的問題, 不過, 其他 chromium 套殼瀏覽器理論上也不應該遇到什麼問題, 除了被 google 打壓的時候.

在 vivaldi 沒有因爲名字不叫 chrome 而遇到不便的時候, 不談玄學, 我覺得 vivaldi 的綜合體驗超過任何桌面瀏覽器.

(除了訪問某些遠古網站的時候)

本文由 Readfog 進行 AMP 轉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N6jzcjsMRwNPDbrFz59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