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前端構建工具的一些理解

作者:0o 華仔 o0

https://juejin.cn/post/7121279495494959111

前言

最近有幸在前端團隊裏面做了一次關於 webpack 的技術分享。在分享的準備過程中,爲了能讓大家更好的理解 webpack,特意對市面上以前和現在流行的構建工具做了一個梳理總結。在整理和分享的過程中,獲益匪淺,對前端構建工具有了新的認識。在這裏,將自己的一些思考總結寫出來,希望也能給到對構建工具同樣感興趣的同學一點幫助。

本文的目錄結構如下:

構建工具的前世今生

談到構建工具,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 Webpack 以及現在最🔥的 ViteWebpack,功能強大,生態豐富,從面世到今天,一直是很受大家歡迎;Vite 採用 unbundle 構建模式,帶來了極致的開發體驗,給開發人員以新的選擇。

在這兩個構建工具之外,還有其他的構建工具,如和 WebpackVite 類似的 RollupParcelEsbuild,自動化構建工具 gruntgulp,以及更加久遠的 YUI Tool

這些工具的存在,構成了前端構建工具的發展史。

YUI Tool + Ant

YUI tool 是 07 年左右出現的一個構建工具,功能比較簡單,用於壓縮混淆 css 和 js 代碼,需要配合 java 的 Ant 使用。

當時 web 應用開發主要採用 JSP,還不像現在這樣前後端分離,通常是由 java 開發人員來編寫 js、css 代碼,前端代碼都是和後端 java 代碼放在一起的。因此前端代碼的壓縮混淆也就基於 java 實現了。

Grunt / Gulp

Grunt / Gulp 都是運行在 node 環境上的自動化工具。

在開發過程中,我們可以將一些常見操作如解析 htmles6 代碼轉換爲 es5less / sass 代碼轉換爲 css 代碼代碼檢查代碼壓縮代碼混淆配置成一系列任務,然後通過 Grunt / Gulp 自動執行這些任務。

Grunt 和 Gulp 的不同點:

Webpack / Rollup / Parcel

WebpackRollupParcel 統稱爲靜態模塊打包器

這一類構建工具,通常需要指定入口 - entry,然後以 entry 爲起點,通過分析整個項目內各個源文件之間的依賴關係,構建一個模塊依賴圖 - module graph,然後再將 module graph 分離爲三種類型的 bundleentry 所在的 initial bundlelazy load 需要的 async bundle 和自定義分離規則的 custome bundle

這幾個構建工具各有優勢:

Vite / Esbuild

新一代構建工具。

esbuild, 基於 go 語言實現,代碼直接編譯成機器碼 (不用像 js 那樣先解析爲字節碼,再編譯爲機器碼),構建速度比 webpack 更快。

vite, 開發模式下藉助瀏覽器對 ESM 的支持,採用 nobundle 的方式進行構建,能提供極致的開發體驗;生產模式下則基於 rollup 進行構建。

js 模塊化的發展史和構建工具的變化

javascript 語言設計之初,只是作爲一個簡單的腳本語言用來豐富網站的功能,並不像 javac++ 那樣有 module 的概念,發展到現在的模樣,也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

這段時間,可以簡單歸納爲:

不同的時代,構建工具也不同。

青銅時代

由於沒有 module 的概念, javascript 無法在語言層面實現模塊之間的相互隔離相互依賴,只能由開發人員手動處理。

相應的,早期的 web 開發也比較簡單甚至簡陋:

爲了節省帶寬保密,通常需要對前端代碼做壓縮混淆處理。這個時候,構建工具爲 YUI Tool + Ant

白銀時代

chrome v8 引擎 和 node 的橫空出世,給前端帶來了無限的可能。

同時,javascript 的模塊化標準也有了新的發展:

  1. commonjs 規範,適用於 node 環境開發。

  2. amdcmd 規範,適用於瀏覽器環境。

  3. umd,兼容 amdcommonjs,代碼可以同時運行在瀏覽器和 node 環境。

  4. ESM,即 ES6 module(這個時候還不是很成熟);

同時還出現了 lesssass、 es6、 jslint、 eslinttypescript 等新的東西, 前端角色也開始承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慢慢的獨立出來。

有了 node 提供的平臺,大量的工具開始湧現: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將上面的的這些操作配置成一個個任務,然後通過 Grunt / Gulp 自動執行任務。

黃金時代

基於 AngularVueReact 三大框架和 Webpack 的使用,組件模塊化成爲前端開發的主流模式。同時 ESM 規範也原來越成熟,被更多的瀏覽器支持。

以 React 和 Webpack 爲例,通常我們會將一個應用涉及到的所有的功能拆分爲一個個組件,如路由組件、頁面組件、表單組件、表格組件等,一個組件對應一個源文件,然後通過 Webpack 將這些源文件打包。在開發過程中,還會通過 Webpack 開啓一個 local server,實時查看代碼的運行效果。

Webpack 是一個靜態模塊打包器,它會以 entry 指定的入口文件爲起點,分析整個項目內各個源文件之間的依賴關係,構建一個模塊依賴圖 - module graph,然後將 module graph 分離爲多個 bundle。在構建 module graph 的過程中,會使用 loader 處理源文件,將它們轉化爲瀏覽器可以是識別的 jscssimage音視頻等。

隨着時間的發展, Webpack 的功能越來越來強大,也迎來諸多對手。

Webpack1
   |
   |
Rollup 出現(推崇 ESM 規範,可以實現 tree shaking, 打包出來的代碼更乾淨)
   |
   |
Webpack2(也實現了 tree shaking, 但是配置還是太繁瑣了)
   |
   |
Parcel (號稱 0 配置)
   |
   |
Webpack4(通過 mode 確定 development 和 production 模式,各個模式有自己的默認配置)
   |
   |
Webpack5(持久化緩存、module federation)

Esbuild(採用 go 語言開發,比 Webpack 更快)

Vite(推崇 ESM 規範,開發模式採用 nobundle,更好的開發體驗)
複製代碼

豐富的構建工具,形成了百花綻放的局面,可用於不同的情形,給開發人員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選擇。

結束語

目前來看,構建工具在整個前端體系中佔據的位置是越來越重要。只會 Webpack 甚至不懂構建工具已經無法滿足日常開發。這就需要我們時時學習,緊跟時代的腳步,瞭解最新的技術,不斷前進。

儘管前路坎坷, 依然相信未來可期,加油 💪🏻 !

本文由 Readfog 進行 AMP 轉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15YxshMsZ7FJyLUfXZHqCQ